
他把农民当亲人,默默奉献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用脚步丈量田地,用爱心浇灌庄稼,为农民增收。他叫肖茂盛,是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肖茂盛深入田间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肖茂盛长于农村,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种朴素的感情,36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在田间地头奔走,为守护粮食安全呕心沥血,被当地农民称赞为“田间华佗”。
视频来源:三山区委宣传部
在肖茂盛小时候,父亲是生产队长,那时水稻遭遇病虫害频繁,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束手无策,粮食产量不高。能够让粮食增产、让大家吃饱饭,是父亲埋在内心的渴望。
在父亲的影响下,肖茂盛开始关注农技方面的知识。特别是1979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家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在父亲的支持下,肖茂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功帮助家中粮食增产,这让他倍感自信。
肖茂盛深入田间密切监测虫情变化。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后来,他报考了农校,希望学到更系统的农技知识。1985年,他边上农校,边指导家里搞小弓棚西瓜,进行人工授粉。这一尝试大获成功,让家里还清了债务。
肖茂盛说:“我这个技术不是为我自己一家服务的,我所学的知识要服务社会。”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长时间的实践让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充分提升。
肖茂盛赤脚下田关注生产情况。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种粮最怕病虫害。每年的7、8、9这3个月,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肖茂盛赤着脚在一米多高的田地里,俯身才能看清虫卵。
有一次,肖茂盛在进行田间病虫害调查时,因为天气炎热,加上过度疲劳,他晕倒在了田边。醒来后,他硬是坚持把任务完成才回去休息。
“药打早了,虫还没出来,药打迟了,又杀不死虫,预报一定要及时准确!”肖茂盛说。正是因为他忘我的工作精神,田里每年能挽回近3000余吨的损失。
肖茂盛检查稻苗生长情况。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无论严寒酷暑,肖茂盛都要去田垄地头转一转。“肖老师来了!”一见到肖茂盛,村民朋友们都会热情地打声招呼,而肖茂盛见到他们也格外亲热。每次,他都会认真地观察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等情况。
他常念叨:“这块田还有一周就要抽穗了,现在是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这块田害虫天敌数量较大,田间少量的稻飞虱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无需用药”……
无论走到哪片田间地头,肖茂盛都会认真观察瓜果稻苗的长势情况,村民们也跟着听,时不时地询问记录,他们说,有“肖华佗”在这里支招解惑,大家可以放心种田了。
繁忙的工作让他的妻子特别心疼,着急的妻子总说:“你连家都不要了,这样干图什么?”可肖茂盛说:“家里不是有你吗?我一天看不到绿色的庄稼,我心里就不舒服。”
肖茂盛为每个农作物仔细“把脉”。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不仅指导农业生产,肖茂盛还要亲自到田间实验。2008年到2011年,肖茂盛独立完成了4000余份土样的采集,足迹遍布40个行政村324个自然村,完成了4万余项次土壤养分的化验,为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实现了粮食增产1000余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
弯腰检查稻苗生长情况。图片来源:芜湖文明网
肖茂盛常说:“能将我所学的,用于农民的田间地头,转化为百姓的收入,是作为农业科技人的最大心愿。”
肖茂盛觉得“田间华佗”这个称呼特别亲切,这四个字不仅道出了他对农业技术上的求索与推广,更反映出他对农业、农民扛起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