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jpg
2021年10月12日   第227期
黄希松宣城市
30年扎根乡村,他是生命的守望者
黄希松,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宣城市泾县黄村镇卫生院副院长、泾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在三面环山的黄村镇,黄希松不畏艰苦,三十余年来谱写了一段充满医者仁心的不平凡故事。2019年荣获泾县第一届“乡村名中医”荣誉称号。2020年10月份入选“安徽好人”。2021年4月“中国好人榜”。

      号脉、询病、开处方。早上8点,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黄村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黄希松,早已忙碌多时。桌上已经看完的问诊号码牌,也堆起高高一摞。

      34年前,循着哥哥的脚步,当时年仅25岁的黄希松成了一名乡村医生,被分配到安徽省泾县桃岭村。村子偏,藏在深山,路崎岖,住户分散。“当时,山里有六个分散的自然村,最远的那个,来回要走15里地。”黄希松回忆。

      对于他的到来,桃岭村民十分欢喜。村子离县城远,看病费时费力。好不容易盼来了乡村医生,无论啥病,村民们都找黄希松。 

      上门看诊,进山采药。跨过一个个泥坑,黄希松摸清了桃岭村每户人家的身体情况,谁家老人有慢性病,哪家病人要定期开药,常见病如何治愈……黄希松有一个小册子,专门记着。

      过去交通闭塞,加上医疗设施匮乏,为了避免耽误病情,黄希松经常在办公室24小时待命。 

      1998年的一个雪夜,正在村卫生院整理病患资料的黄希松,突然接到紧急出诊的消息。二话不说,他立即赶往住在半山腰的居民家中。一步一个雪坑,赶到村民家中时,他的手脚已冻到僵硬。

      黄希松正在问诊。张文豪 摄

      这样的事情,数都数不清,也让村民看见了黄希松高尚的医德和优秀的医术,看到了黄希松守护一方人的热忱。

      在黄希松看来,正是扎根桃岭村的那15年,让自己对作为一名医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与使命更加清晰。

      “病人痊愈后,他们脸上的那种喜悦,太打动人了。”黄希松笑着说,由此,自己也暗暗下定决心:好好钻研医术,不断提升自己,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2003年,黄希松被调任至黄村镇卫生院工作。从乡村到乡镇,不变的是,他的医者仁心。

      “好久没见,最近哪儿不舒服?”“这个疗程结束,你就能‘毕业’了。”“放平心态,这个病很快就好!”黄希松和病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像医患,更像朋友。记性不错的他,对很久之前来过的患者仍有印象。 

      黄希松正在问诊。张文豪 摄 

      在卫生院里,四处可见来自各地患者送来的感谢锦旗,其中一幅锦旗是芜湖市镜湖区居民老钟送来的,69岁的他因为膝关节受损,一年多来不能正常行走。听闻黄希松医生医术高超,老钟便找到了他。经过半年的调理,现在能正常生活和劳动,彻底告别了病痛。截至目前,来自全国各地患者送来的锦旗超过200面。

      早上六点,患者已在候诊室排队。图片来源: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

      患者除了感谢,更多的还是对黄希松的崇敬,这还要从一个特别的“规矩”讲起。在黄村镇卫生院如果患者持有贫困户卡前来就诊,除了医药费之外都能免费。这个“规矩”正是黄希松自己定下的,在他看来,救死扶伤的同时,能帮助更多困难家庭解除病痛是一件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黄希松如一棵青松给人以希望。 

      早上十点,黄希松查房。图片来源: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 

      在这片大山之中,黄希松上下而求索,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村民健康。”黄希松说,“只要有需要,就会尽全力为大家服务。行医这条路,我会一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