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石雨哲
石雨哲,男,汉族,2012年3月生,蚌埠京师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他出生于花鼓灯世家,曾祖父为蚌埠市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第四代“灯娃”,他5岁起便师从爷爷练习花鼓灯,7年来从不间断训练,不懈的努力让他能艺术再现花鼓灯之美,也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累计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先后在全国农民村晚、央视除夕花鼓灯展演、“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全国大运河文化交流周等近百个舞台上展现非遗花鼓灯风采,荣获禹会区“非遗传承人”称号。2023年7月,在第12届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大赛中荣获“小荷新秀”称号。
水滴之力 镌刻花鼓文化守护国风美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民间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东方芭蕾”。石雨哲曾祖父石金礼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爷爷和父亲也热爱花鼓灯,石雨哲两岁时就在心里种下了花鼓灯的种子。5岁时,正式跟爷爷学习“鼓架子”男角,两年后师从蚌埠市著名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明。每晚下腰、压腿、倒立,一个眨跟100遍、一个拔泥步100遍,一个捋袖100遍……7年来从未缺席,客厅地板磨出深深印子。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练功房度过,光练功鞋就穿破了20多双。一口气能后翻15个跟头,在全国同龄人中首屈一指。
因练习导致骨折还未痊愈,恰逢全省选拔赛参加全国大赛,小雨哲坚持提前两周石膏拆线。近二十趟来回合肥,高强度地训练使脚踝又肿成碗口大,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功入选国家12届全国少儿舞蹈大赛,并斩获“小荷新秀”称号。
仁智之举 传承花鼓文化涵养家风淳
石雨哲的曾祖父依据猴子的动作和精气神,独创花鼓动作“石猴子”,自成一派,在长期感悟中,石氏家庭形成了“进取、质朴、乐群”的家风家训,小雨哲明白,花鼓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对石猴精神的锻造与传递。
多年来受家风家训的深刻影响,即使训练再忙、事情再多,学习上也从不放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床头上摆满了各类文学经典书籍,睡前必须读上一小时才能安心入眠。为了领会“石猴”动作精气神,他把《西游记》前后读了三遍,并动员同学帮他挖掘经典文学中孙悟空的特点、细节。为了练好打虎步,《水浒传》在班里一时形成热潮,就这样,因势引导班里形成广泛阅读经典文学的浓厚氛围。
自己的房间从来都是井井有条、一丝不乱,书本物品永远都在固有位置。爷爷奶奶的衣服一直都被他叠的整整齐齐。开学之初,班主任身边总是第一个出现他忙碌的身影,发生口角的同学,也会第一个找到这个“热心人”。
融合之声 传播花鼓文化厚植爱国情
“我天生就是跳花鼓灯的,每一次登台亮相都令我心潮澎湃,每一阵掌声喝彩都给我更大的鼓励,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的美,我感到无比骄傲”,他在作文中写到花鼓灯带给他的快乐和感动。
花鼓灯动作大多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法,石雨哲兴致勃勃当起了花鼓灯宣讲员,成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基地小小讲解员。每周延时课、大课间,他用精彩的动作融合生动的语言,普及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花鼓灯舞蹈知识。在金明老师指导下,专门编排了一套花鼓灯基础操,课间带领全班同学共同领会非遗文化风采。校内利用学校艺术节、运动会,表演自己编排的花鼓灯50余场次,激发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学无止境,石雨哲不停琢磨优秀花鼓灯舞蹈作品,甚至西方经典舞蹈作品,把芭蕾舞剧《天鹅湖》四小天鹅“站、立、转、跳”和跳门槛、坐地转、朝天蹬、割韭菜、一盆花对比,探寻异曲同工之妙。课余时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跟随省花鼓灯剧院到各地公益演出50余场。
小荷才露尖尖角,石雨哲用稚嫩身影,生动讲述着非遗故事,让灿烂的非遗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心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和真正实践者。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