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佘世珍:八旬老人守护扬子鳄39载 一家三口接力保护“活化石”
佘世珍,女,1941年1月生,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红洋村洪上村民组村民。1982年,佘世珍一家在家门口的红星水库发现了一窝“土龙蛋”,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嘱托,一家三口39年如一日,接力守护野生扬子鳄,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濒危动物”的承诺。201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佘世珍老人“生态保护奖”。2019年3月当选“安徽好人”。
23本记录本
佘世珍对扬子鳄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1958年。那年修红星水库时,村民们发现了一条“土龙”。其貌不扬的“土龙”正是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又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有一个极具地域味道的学名——“扬子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活化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佘世珍回忆,1982年红星水库被确定为扬子鳄保护点。就这样,住的离水库很近的两口子,被专家们托付:“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濒危动物。”
从那时起,张绪宏和佘世珍开始一趟趟巡视红星水库,劝阻村民下网捕鱼,宣传保护扬子鳄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每天记录扬子鳄活动情况,哪怕是扬子鳄冬眠期间也从未间断。
2005年,张绪宏老人去世。23年间,他记下了23本扬子鳄保护日记。翻开记事本,每一页被细细划分成格,从活动时间、发现鳄数、天气情况、鸣叫情况一应俱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是记录,更是他们和扬子鳄的一点一滴。
佘世珍说,每天晚上睡觉前,老伴张绪宏总在灯下认真记录扬子鳄的活动情况,而两人谈论最多的也是扬子鳄。每当小鳄鱼孵化后就带回来人工饲养,提高成活率。
这一本本记录本,也让张绪宏和佘世珍名副其实成了“土专家”。“七月十三、十四老鳄一定要生蛋,过了十五就不生了”“小扬子鳄孵化后就开始叫唤,老扬子鳄就来扒窝了”“鳄鱼蛋拿灯光下一照,有带状的就能孵出小鳄鱼”“它要是哼哼的叫,那肯定要下雨了”……佘世珍提起扬子鳄的习性,有说不完的话。
老伴去世后,佘世珍将其中22本无偿捐赠给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留了一本作为念想。看着封面泛黄的记事本,佘世珍说,自己会沿着老伴走过的路直走下去。
39年的守护
佘世珍有四个儿子,都在城市里买了房。可老人家还是执拗的要住在红星水库边上。她说几天不在水库边上转转,心里就发慌。她至今记得1982年年底水库干涸的时候,周边村民前来电鱼、捕鱼的场景,当时怕扬子鳄受到伤害,她和老伴整宿整宿的睡不好,盯着水库。
张绪宏去世后,有段时间里,佘世珍的几个孙子轮流划船载着她去小岛上查看,现在孙子们都外出求学了,她就让在宣城上班的大儿子张宏华在5月和7月各回来一次为岛上除草,好让雌性扬子鳄筑巢。等扬子鳄产下卵后,佘世珍又掐着日子喊张宏华回来,给扬子鳄的巢穴洒水。
2018年,张宏华接下了管护员的工作,陪伴母亲一起承担起守护责任。张宏华目前在市区建筑工地上打临时工,每隔三五天他就回到村里,探望母亲,看看扬子鳄。每次回去他都会搀扶着母亲沿着堤坝慢慢走,回忆着张绪宏生前是如何测量温度、风向,如何一动不动的站在水边观察扬子鳄……他说,保护扬子鳄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和义务,更是张家人情感的纽带。
这份感情既来自对这种濒危动物的珍视,也来自张绪宏那句“我是党员,有义务保护它们”的激励,还有日复一日由守护滋生出的喜爱。
佘世珍说,其实保护扬子鳄也是自己对国家的一种回报。她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多好啊,你看村里水泥路修的多宽敞,你看现在读书、看病都有补助,我们做些事应该的……”
谈及未来,佘世珍说得很朴实:我们会一代接着一代守护着这些“活化石”,不论风吹雨打!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