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杨允强、张启侠:“好哥嫂”34载如一日守护病患弟弟 用爱托起生命的希望
杨允强,男,1972年3月生;张启侠,女,1971年6月生,夫妻二人均为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夹河村村民。杨允强的弟弟杨斌16岁时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随着病情恶化瘫痪在床。多年来,杨允强带着弟弟四处寻医问药,妻子张启侠日常照顾无微不至,在夫妻二人努力下,杨斌身体逐渐好转,直至可以独立行走。34年的坚守与付出,夫妻俩的感人故事在乡间传为佳话。获评“淮北好人”。
34年坚守,诠释手足情深
1991年,16岁的杨斌突然感到腿脚麻木、疼痛难忍,起初家人以为只是普通的关节问题,但病情却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他行走困难。作为哥哥,杨允强心急如焚,带着弟弟四处求医,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始终未能确诊病因。
1997年,杨允强终于攒下6万多元,带着弟弟北上求医。经过一系列检查,杨斌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导致脊柱僵硬、关节变形,严重时甚至瘫痪。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漫长的康复过程,杨允强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对弟弟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想法给你瞧好病!你大嫂支持!”
为了给弟弟治病,杨允强带着杨斌辗转上海、湖北、河南等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尽管经济压力巨大,但他从未放弃。妻子张启侠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给杨斌治病。
然而,随着病情发展,杨斌最终还是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面对这一现实,杨允强毅然放弃了在外跑运输的高收入工作,回到家乡务农,并打零工补贴家用。他说:“钱可以再挣,但弟弟只有一个,我不能丢下他不管。”
无微不至照料,让生命重现希望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杨允强就起床为弟弟准备早饭。他小心翼翼地把杨斌扶起来,一口一口地喂饭、喂药,再帮他擦洗身体、按摩关节。为了防止弟弟肌肉萎缩,他还自学康复知识,每天坚持帮杨斌做肢体锻炼。
妻子张启侠同样尽心尽力。她不仅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和孩子,还主动承担起照料小叔子的责任。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推着杨斌到院子里晒太阳,陪他聊天解闷。“大弟,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晒会太阳。”“我推你出去看看咱菜园种的蔬菜,看看咱的西红柿、豆角、辣椒。”这些温暖的话语,成了杨斌灰暗日子里最珍贵的慰藉。
为了不让杨斌感到孤独,张启侠经常给他讲村里的新鲜事,甚至找来收音机让他听戏解闷。村里村外都知道夹河有个“启侠嫂子”。每天天不亮“启侠嫂子”就起床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乡邻们都称赞她是个“好嫂子”,而她却总是笑着说:“我嫁过来了,就是杨家的人。做人要凭良心。”
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奇迹渐渐出现——杨斌的身体状况开始好转,原本僵硬的关节慢慢有了知觉,甚至能够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动。如今,他不仅能自己吃饭、洗漱,还能陪侄子写作业、和家人聊天。看着弟弟一天天好起来,杨允强和张启侠的心里充满了欣慰。
孝心代代传,用行动诠释家的温暖
34年的坚守,不仅让杨斌重获新生,也深深影响了杨家的下一代。杨允强的儿女从小看着父母照顾叔叔,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孝顺和担当。如今,孙子孙女们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二爷爷”,帮他倒水、捶背,甚至搀扶他散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蕴含着深厚的亲情和爱的传承。
如今,杨允强的家焕然一新,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两层的小楼宽敞明亮,屋内干净整洁。院子里种满了蔬菜和花草,处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息。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绣有“福”字和“中国结”的门帘上,散发着浓浓的家的味道。尽管生活依然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随着弟妹的毕业成家、父亲的安详离世,杨允强肩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但他和妻子对弟弟的关爱却从未减少半分。
杨允强常说:“将来我们老了,不能动了,相信孩子们会好好照顾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一个兄长最深沉的爱,也传递着这个家庭最朴素的家风——“不离不弃,守望相助。”
杨允强和张启侠,这对普通的农村夫妇,用34年的坚守诠释了亲情的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让瘫痪的弟弟重新站了起来;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让这个家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他们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乡邻,更向社会传递了孝老爱亲、重情重义的正能量。杨允强、张启侠夫妇用最纯粹的爱,告诉我们——“家,就是无论风雨,永远有人为你托起希望的地方。”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