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金明:深耕“东方芭蕾”50载 弘扬非遗“花鼓灯”
金明,男,1954年5月生,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级非遗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15岁开始学习花鼓灯,19岁千里走淮河,一直致力于花鼓灯文化传承创新。开设花鼓灯少儿公益培训班、自费在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冯嘴村建立花鼓灯传承基地,累计培育近5000名灯娃。由他编创、导演的《好一个花鼓灯》《珠城的传说》曾荣获中宣部、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0余部作品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优秀作品奖。先后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劳动模范、“蚌埠好人”等荣誉。
千里走淮河 寻根“遗”脉相承
花鼓灯,作为汉民族舞蹈的杰出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淮河文化记忆,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其为“东方芭蕾”。
1960年,年仅6岁的金明,跟随父亲从北京来到蚌埠。有天,他看到乡里的村民们跳着一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舞蹈,即便鞋子破旧不堪,脚趾都露在了外面,他们脸上洋溢的快乐却无比真切。那一刻,“花鼓灯”这三个字,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小金明的心底。9岁那年,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初尝舞台的魅力。15岁时,凭借过人天赋与不懈努力,金明顺利入选蚌埠市文工团。在这里,他有幸拜入花鼓灯第一代宗师冯国佩先生门下。从此,金明开启了他半个多世纪的花鼓灯生涯。
1973年,金明在花鼓灯舞台上初绽光芒,其首秀作品《月夜练兵》收获了如潮的掌声与赞誉。然而,成功的余韵尚未消散,他便陷入了漫长的瓶颈期。彼时,冯国佩大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深深地震撼了金明:“花鼓灯,那可是淮河的大文化。淮河边,村村都有花鼓灯,家家都有玩灯人呐!”那一刻,他如梦初醒,毅然踏上了 “千里走淮河” 的征程,决心去探寻最本真的花鼓灯艺术。
凌晨三四点钟,金明便赶到蚌埠1号码头乘船。上岸后,又在泥泞中艰难跋涉42里,抵达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接着再向南拐12里,才终于寻到第一个 “灯窝子”,也就是玩灯的聚集地。这些灯窝子大多处在泄洪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饱含着淮河儿女永不服输的坚韧精神,深信“水退了地肥,来年定会有好收成”,即便遭遇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从未想过离开。历时十年,他用脚步走遍了数百个村庄,从上游的河南信阳一直到洪泽湖,天黑了、下雨雪了就在村民家打地铺,访遍上百个灯窝,抢救性地记录下近万首民间灯歌、四百多个舞蹈语汇以及五十多种基本步伐。
直至今日,金明每年依旧坚持采风,用淮水滋养心灵,他的作品犹如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着原汁原味、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与智慧。
桃李竞争妍 倾力薪火永传
在金明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恩师们把花鼓灯艺术传授给了我,我一定要把这份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更要传承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妻子携手,开办了花鼓灯少儿公益培训班。多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金明每周都会抽出一整天时间,亲自授课,为3000多名小灯娃点亮了花鼓灯艺术的梦想。
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金明长期被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广州、武汉等地的多家A级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将民间非遗艺术引入高校课堂。他指导的学生表演,在中国 “桃李杯” 舞蹈大赛中连续四届斩获大奖,他本人也四次荣获 “园丁奖”。2021年,他指导北京舞蹈学院本科生编排的《安徽花鼓灯》,在世界舞蹈锦标赛中荣获第二名。他的学生中已有10余名成长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有的成为高校的花鼓灯专业教师,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退休后金明自掏腰包将蚌埠市马城镇冯嘴村的废弃校舍改建成花鼓灯传承基地,甚至把家都安在了这里,免费进行传帮带。国内众多艺术高校的师生每年定期前来研学采风,就连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舞者,也纷纷慕名而来交流学艺。这些年,金明带领传承基地的小灯娃们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秧歌节、抵灯大赛、花鼓灯展演等活动,让“花鼓灯”这一品牌再次闪耀。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金明深知花鼓灯的传承需要系统性的教学书籍作为支撑。于是在2016年他编著了花鼓灯理论、实践、精神集一体的心血之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安徽花鼓灯》,该书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等众多院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材,为花鼓灯艺术的教学和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中赓续 擦亮文化品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热情激荡的花鼓灯锣鼓在“鸟巢”内铿锵响起,由金明编导的《鼓乡情韵》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汉民族舞蹈的风采,掀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部分的高潮。现场,一位外国观众激动不已,赞叹道:“太震撼了,太有意义了,我们不光看到了体育的激情,更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和2019年“一带一路”(青岛)高峰论坛期间,与会人员文化交流来到冯嘴村。金明编排的《淮河边的玩灯人》《欢腾的鼓乡》让外国友人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演出中所使用的扇子也被外国友人带向世界各地。自豪之情不由涌出在金明心头:花鼓灯让世界感受中国,让世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
由金明编排、导演的《好一个花鼓灯》《珠城的传说》分获全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编导《欢腾的鼓乡》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奖。尽管获得了这么多荣誉,金明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怀着执着追求与满腔热忱扎根于乡村沃土,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他将时代变迁下老百姓越变越好的生活编进花鼓灯铿锵的鼓点、欢快的舞姿、优美的唱腔中,致力于花鼓灯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金明每年都会导演或者参加大型演出活动10来场,让非遗花鼓灯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71岁的金明已与花鼓灯相伴56载,这份热爱早已成为他此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他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无论瑞雪飞舞、太阳当头,求教于民间老艺人,呼吸着乡间的野风,饮着甜甜的淮水,立足民间、创新弘扬传承花鼓灯文化的步履依然有力。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