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周素英:“育麦人”扎根试验田35载潜心培育多个小麦新品种
周素英,女,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淮北市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研究员。1989年从农校毕业后,周素英一直致力于粮油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填补了淮北地区麦种空白,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国家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试验任务100多项,为推动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淮北好人”“淮北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不辞劳苦 责任担当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1989年,23岁的周素英从安徽农学院(现为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原濉溪县农科所)工作。当时条件艰苦,刚来第一天,几经周折,问了好几趟路,周素英才找到所里。看着双脚满是泥的年轻姑娘,老技术员们摇了摇头,怕她吃不了苦,便劝她回去。靠着一股子拼劲,周素英留了下来,一头扎进农田里,从种植、管理到新技术的研究、运用,多年来真正把论文写在了淮北大地上。
“比‘农民’还像农民”是人们对育种人的印象。育种过程中,除了要像农民种植一样做好日常管理,还要详尽了解、掌握数万株材料各自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状况。与土地为友,与小麦为伴是周素英的生活常态。
9月准备种子,10月整地、田间区划、播种、浇水、查苗补苗,冬季抗寒性调查,春季田间观察记载,病虫害防治等,周素英常常连续七八个小时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汗水顺着裤管流进胶鞋里,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她整天泡在试验田里,风雨无阻,细心观察,累计做了十几万字的观察记录。自小麦抽穗扬花到成熟这段时间,更是要日日“长”在地头。
为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周素英还要“北育南繁”,北往河北,南赴海南,跑遍了10余个省市一茬又一茬地试验育种。这样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心系“饭碗” 潜心研究创新培育小麦新品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当年,由于单位经费不足,买不起脱粒机,单穗脱粒都是人工一穗一穗的搓,手上全都是泡。小麦收获以后,没有仓库,种子放在家里保存,磷化铝熏仓时,周素英不慎中毒,住院一个多月……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周素英淡然一笑,一个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要历经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一段过程,“惟有耐得住寂寞,不断坚持。”
2023年麦收期间遭多年不遇的阴雨天,导致小麦种子在穗上发芽。为了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周素英从小麦育种田到千亩繁育基地,逐块排查小麦种子萌动情况,对千亩繁育基地逐块取样回来做芽率试验,凡芽率达不到标准的基地一律报废。为了培育良种,多年来,她四处拜师,系统阅读大量书籍,逐步掌握了育种知识和操作方法。她跑遍了全国的小麦产区,四处收集优秀品种资源,每年进行上千个杂交组合实验,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言退缩。
35年来,周素英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不负辛勤努力,2018年周素英选育的“濉1216”小麦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淮北地区历史空白,因其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强被推荐到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试验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辛勤耕耘结硕果
“你看,这个籽粒颜色更深,出胶率、蛋白质含量高,是强筋小麦,可以做面包。”看着眼前的小麦新品种,周素英如数家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面粉的需求日益增加,育种目标也随之跟着调整,从“高产稳产”到“高产稳产抗病”再到“高产稳产抗病优质”这三步走的育苗思路,周素英毅然决然拿起新品种科研的接力棒,继续前行。
通过周素英不懈努力,她继续培育出濉字头系列小麦新品种,多个产品在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推广,得到农民的高度认可,其中“濉1309”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攀升,4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成功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打了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结束了濉溪制种大县以外引小麦为主栽品种的历史。
小麦的生长,没有休息和节假日,周素英也没有。说起家庭,她心有愧疚,忙起来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平时都是身为教师的丈夫在家打理,不仅小外孙女对自己不熟,连母亲去世也没能陪在身旁。“快要退休了,之后要多陪陪他们。”周素英淡然的说道。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周素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择一事,终一生。”如今,已经58岁的周素英依然奋战在育种第一线,她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交给了这片热忱的土地。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