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江觉迟:藏区支教育人梦非遗文化活传承
江觉迟,女,1971年11月生,安庆市作协副主席。只身在西藏支教16年,她创办了草原孤儿学校,先后为藏区培养出100多位优秀人才,还创作了《酥油》《雪莲花》等多部作品。回乡后,抢救式收集、整理、出版《桐城渔歌记忆》,收录120多首渔歌,填补了国家级非遗《桐城歌》只有山歌没有渔歌的空白;挖掘祖母苏蕙华“裁襟励子”的故事,为桐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序列。曾获评“安庆好人”、桐城市劳动模范、桐城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藏区支教 “吉祥的花朵”绽放在高原
2005年7月,江觉迟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草原,一面是草原一面是峡谷河流,壁立千仞的山岭与险峻奇绝的峡谷间,海拔落差可达2500米。她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每天都和当地人爬峭壁,攀岩洞,很快熟识起来。当地人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扎西梅朵,意为:草原上吉祥的花朵。藏区人的纯真和质朴,触动着江觉迟的心灵,她决定留下来,教草原的孩子们学汉字,帮助他们认识草原之外的世界。
20年来,江觉迟秉持“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带来无微不至的无私关怀。在她的帮助下,100多位学生因读书改变了命运,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梅朵妈妈”。2018年前后,藏区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当地干部知道她跟藏民感情深、关系好,藏民信任她,邀请江觉迟参与。那两年,江觉迟跑遍了千山万水,为贫困摘帽工作竭尽全力。有一户独居老奶奶名叫翁姆,儿子在县城务工,有一天江觉迟和往常一样去老人家讲解脱贫政策,发现老人不知啥时候摔倒在地,不能动弹。江觉迟二话没说,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并联系其家属。由于发现及时,老人得到很好治疗并康复。一次及时的帮助,让这个老人更加信任了江觉迟,也主动成为脱贫攻坚支持者,这个家庭不仅顺利脱贫,老人家还积极说服邻居们要相信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这一来,她跟藏民的关系更亲了,也收集了更多关于藏民脱贫的生动故事,为日后创作《雪莲花》《邦金梅朵》等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至今,她仍然情系藏区,始终关注着草原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年寒暑假都会去草原开展支教帮扶工作。
抢救文化 非遗文化传承在家乡
“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留住农村的根,才能带动家乡发展。”2017年,江觉迟应家乡邀请回到桐城市嬉子湖镇珠檀村,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困境,她下决心要为家乡做点什么。桐城三山三水三分田,《桐城歌》是国家级非遗,可惜只有山歌,没有渔歌。江觉迟老宅的不远处就是烟波浩渺的嬉子湖,从小生活在渔乡,听惯了渔歌,搜集整理渔歌正当其时。但是多年来,渔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已经不再以渔为业。江觉迟四处寻访老渔民,足迹遍布嬉子湖、金神、鲟鱼、枞阳等地,并不常常顺利。禁渔以后江边湖边渔民少之又少,有时候一整天只能找到一户人家,甚至几天都找不到一户。有的老渔民年事已高,唱了上句就忘了下句,江觉迟便在他们家陪上几天,帮着收玉米晒花生腌腊肉,慢慢引导,记下他们口中那桨声浮动,号子声起的时光岁月。
历时两年,不可复制的非遗作品《桐城渔歌记忆》出版发行,120多首渔歌及其背后的故事都被收录其中。
建文化园 文化工作扎根在乡村
为了促进家乡文化建设,她决定把祖母苏蕙华“裁襟励子”的故事挖掘出来,传承祖先“爱与诚信”的精神,自费为村民修建一座公益性的文化园。刚开始,老百姓对她在农村搞文化建设不理解,路不让修、地不让用,阻力非常大。但她没有放弃,挨家挨户去沟通,白天不在家的就晚上去坐在人家床头边聊,“看她一个人做这些也不容易,就支持她了”,隔壁邻居说道。建设文化园需要大笔资金,她拿出自己出书全部所得投入建设,为节省工钱陪着工人搬砖、盖瓦、粉刷……同乡杰出乡贤陆跃进先生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解难处后主动出资5万元参与文化园建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多方合力,终于完成了“裁襟励子”非遗馆的建设、苏惠华故居的恢复,完善了农耕文化馆、诚信广场、非遗课堂等基础设施,极大丰富文化园内涵。2021年10月31日,裁襟励子文化园开园,这是桐城的一件文化盛事。自开园以来,已接待访学、研学、参观者数万人。
父亲曾对江觉迟谆谆教诲,为人处世应当秉持实事求是,言出必行,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与疲惫,都要坚定不移地持续前行。正是这份教诲,让她在遥远的藏区,以大爱无疆的胸怀广行善举,播撒着温暖的希望之光;而当她荣归故里时,依旧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发展建设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一如既往无私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将助人为乐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