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徐德明:农技人服务“三农”38年助民增收做乡村振兴践行者
徐德明,男,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滁州市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38年来,徐德明全心全意服务“三农”工作,走村入户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助力农业增收;开展技术培训讲座近千场,受益人数5万人次。曾获评“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滁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推广新品种 植助农增产增收
厚实的土地、金色的麦浪,这是家乡在他心底最美的模样。徐德明10岁时,生产队午季分红,一家七口分到的是一瓷盆“出芽麦”,少年的他在心中思考,怎样才能多产出粮食?1984年高考,徐德明毅然报考农校,1986年毕业分配时,选择回到家乡凤阳县偏远的原红心乡农技站,“我就想用技术把农业的生产搞上去,把农民的效益提上来。”徐德明坚定地说。
万事开头难,起初村民们对他持怀疑态度,“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你一个小伙子比我更会种地吗?”“是不是推销种子的?”面对质疑,徐德明没有退缩。他把自家地当成试验田,小麦、水稻、玉米,每个良种都进行试种。看到试种的新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投入低,大家对他刮目相看,400余户村民都愿意跟着他干。
1995年,徐德明调任凤阳县农业局农业股长,他致力新品种推广,牵头在200个村各建成50亩的“丰产方”示范点,每天在各点和单位“两点一线”跑,选优新品种,做好种管养。一年下来,示范点每季粮食都获得大丰收,亩产量均比一般田地增产10%。
新品推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推广超级杂交稻,徐德明遇到了困难。以前一亩地需要两斤半的种子,现在只要一斤种子,老百姓不相信。“那时候,老徐几乎每天都往各村跑,每次都是赤脚下地示范给村民看,直到脚底发炎才肯作罢”。提起这事,徐德明的同事、凤阳县小溪河镇农技站站长张传海印象深刻。
多年来,从常规农作物推广,到每年几十个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再到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指导科学种田 甘做“老黄牛”
徐德明立志搞好农业示范,引导农民种好田,他每年下乡200余天,他夏天拿起一顶草帽,雨天提着一双胶鞋,背上“测土配方施肥”的布袋子,带着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的明白纸就出门了,他勤勤恳恳免费上门指导,脚步几乎踏遍全县所有农田。因为“土里来、土里去”,对农民技术需求“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被亲切地称为“老黄牛”。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有他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推广农业技术的身影。“现在杂草进入快速生长期,若不有效进行防治,将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威胁,要在小麦拔节期前积极开展化学除草工作。”2023年2月15日,在凤阳县刘府镇太山村村委会广播站,徐德明拿起话筒向村民传授小麦春季化学除草技术。
因工作需要,他更是将办公室固定电话捆绑在手机上,24小时不关机。2022年10月的一天,凤阳某生态园负责人沈庆华接到老徐电话。“我刚去了你的草莓大棚,秧子得了根腐病,得赶紧治!”电话那头,徐德明火急火燎。“怎么会呢?我前天才去过大棚,秧子看上去没有问题啊。”沈庆华一头雾水。徐德明耐心解释,及时开“方子”给20亩草莓秧治病,为生态园挽回20万元损失。
春夏秋冬、严寒酷署,无论是葡萄、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是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有问题都可以找徐德明,他被乡亲们称为全能型“庄稼医生”。
科普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徐德明围绕粮食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调查研究,开展试验示范,总结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验、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2014年以来,凤阳县增收节支10.6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1亿元;他累计牵头完成63项农业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和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带动1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他参与开发的专家决策系统触摸屏开发应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高新技术简易化普及。程夕兵是小岗村种粮大户,徐德明亲手教他科学栽培管理等,并指导他在系统触摸屏的屏幕上输入自家土地位置和农作物品种,通过显示出土壤的各种养分比例以及科学的肥料比例,为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提供强劲技术支持。
徐德明是凤阳九天特色农业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曾先后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科普文章和专业论文62篇。2014年,他主动加入县农技讲师团,希望通过“普惠制+个性化”培训指导服务,壮大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乡土专家,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他积极宣传惠农政策,普及农科技术,组织开展农业培训讲座近千场,受益人数达5万人次。
38年来,徐德明从未离开过土地,把“平凡”日积月累,蜕变为闪闪发光的“不平凡”,书写出“最美农技人生”,为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毕生的力量。
敬请关注“beats365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